陕西皮影戏(华县皮影戏)

中国三大皮影戏

陕西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四大流派(河南、山西、陕西、河北)之一,以华县皮影戏、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为代表,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也是中国著名的皮影戏。其中,陕西华县皮影戏,与河北唐山皮影、潮州皮影并称为中国三大皮影戏。陕西皮影戏以“净皮”和“灰皮”的牛皮为制作影人的材料,影人镂刻细密,擅长于刻画宏大场面。陕西皮影戏的主要特色在唱腔上,华县皮影戏被称为碗碗腔,声调婉转缠绵、细腻幽雅;华阴老腔刚直高亢;阿宫腔旋律不沉不燥,清悠秀婉,擅长描绘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弦板腔以弦乐和敲击乐器“板子”互为搭配,形成了浑厚、清脆的特色。

河北皮影戏(唐山皮影戏)

中国三大皮影戏

河北皮影戏以唐山、冀南、河间、昌黎、乐亭、沙河为特色,是中国皮影戏四大流派(河南、山西、陕西、河北)之一。其中,唐山皮影戏,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与陕西皮影、潮州皮影并称为中国三大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以古代滦州为中心(今河北滦县、乐亭、昌黎、滦南等地),广泛流行于冀东、京东、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唐山皮影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其唱腔、音乐、表演、造型有着本地域特有的风格,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唐山皮影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河北的冀南皮影戏、河间皮影戏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丰皮影戏

中国三大皮影戏

中国皮影素有北路、南路之分,陆丰皮影戏是南路影戏唯一仅存的一支,是中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影的唯一遗存,也是中国著名的皮影戏。陆丰皮影戏,闽南语系地区亦称皮猴戏,其历史悠久,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具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陆丰皮影戏经以兽皮雕镂成影人,借灯光显影于屏幕表演故事,是中国民间古老的戏曲形式,集绘画、雕刻、制作、音乐、表演、舞合技艺于一体。陆丰皮影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陇东皮影戏

陇东皮影戏,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是甘肃陇东地区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地区各县,是甘肃代表性皮影戏,与陕西皮影、山西皮影戏并称中国三大皮影戏(另一说)。环县道情皮影戏深受秦陇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影响,其价值重点表现在道情音乐唱腔上,有“伤音”和“花音”之分,以坦板、飞板两种速度演唱。环县道情皮影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环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据Maigoo小编了解,甘肃另一代表性皮影戏:通渭皮影戏,是秦腔融入通渭道情小调风格的特殊演唱形式,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皮影戏

孝义皮影戏是山西本土皮影戏,影人、唱腔和影窗区别于山西其他地区,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也是中国皮影戏四大流派(河南、山西、陕西、河北)之一。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我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皮腔是皮影戏的曲调,孝义皮影戏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孝义皮影戏影人先后以羊皮、驴皮和牛皮材料制作,影窗以麻纸糊窗作屏,经过严格的工序,达到平整无皱的效果,然后凭借悬吊在纸窗周的麻油灯亮影,所以也被称作“灯影儿”、“纸窗子”。孝义皮影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南皮影戏

河南皮影戏以豫南皮影戏为特色,是中国皮影戏四大流派之一,据《中国皮影志》介绍,我国皮影戏共分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四大流派。其中,豫南皮影戏以罗山皮影戏、桐柏皮影戏为代表。桐柏皮影戏属豫南皮影戏的西路派,是集绘画、雕刻、古典文学、民间音乐、演唱、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比较其他皮影戏,桐柏皮影制作考究,镂刻线条大胆粗犷,人物造型敦实朴拙,极具豫南民间艺术风格。而罗山皮影制作工艺用料讲究,镂刻精细准确,人物和亭台楼榭的造型具有江淮风格。罗山皮影戏、桐柏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海宁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浙江省海宁市传统戏剧,是浙江皮影戏的代表,也是中国著名的皮影戏之一。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已有近千年历史,既保留了北方皮影戏演艺、声腔、造型、舞美等方面的传统样式和表演精华,又与海宁当地的民间小调、手工技艺和生活习俗相结合,具有地方特色。海宁皮影戏的曲调高亢、激昂,演出时有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伴奏,节奏明快悠扬,其唱词和道白为海宁方言,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因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所以海宁地区皮影常演“蚕花戏”,也称作“蚕花班”。2006年,海宁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川皮影戏

四川皮影戏是四川地区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也是中国皮影戏主要流派之一。四川皮影戏分东西两路,影人形制多以直线造型、刻工精细,以牛皮制成。四川皮影所演剧目除历史、神话、传说外,多为谐剧。影人造型夸张、滑稽,脸谱服饰多仿川剧,很有地方特色。四川皮影戏主要包括土皮影、广皮影(又称“渭南皮影”)和阆中皮影戏三类。其中阆中皮影戏最具特色,阆中皮影戏主要流行于以阆中市为中心的南充、广安等地区,影人的服饰多用川北民间流行的传统花纹图案装饰,唱腔主要借用川剧五大声腔,融合当地山歌、小调和佛教、道教音乐,兼收并蓄,自成一体。阆中和南充申报的皮影戏(四川皮影戏),于201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南皮影戏(定陶皮影)

鲁南皮影发源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广泛流传于菏泽、枣庄等鲁南地区,与河北唐山皮影、陕西华县皮影并称为中国三大皮影(另一说),至今已传承百年,是山东皮影戏的代表。鲁南皮影戏在全国三大皮影流派中保存数量最多、演出场次最多,被皮影专家称为“中国皮影最具活力的代表”。在演唱方面以 “经腔魔调、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为其特色,同时吸收了等艺术形式以及当地的方言,形成了独特的唱腔。2007年,鲁南皮影戏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菏泽定陶皮影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代表性的皮影戏非遗项目还有济南皮影戏、泰山皮影戏,均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湖北皮影戏

湖北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主要流派之一,以江汉平原皮影戏、云梦皮影戏为代表,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也是中国著名的皮影戏之一。其中江汉平原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指流行在湖北中南部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监利、洪湖、京山、公安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影人以影大见长,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江汉皮影尤以沔阳皮影戏最为著名,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于一体,是中国艺术菀里的一朵奇葩。MAIgoo小编推荐中国其他著名皮影戏:辽宁的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盖州皮影戏,青海的河湟皮影戏,北京皮影戏、湖南皮影戏、腾冲皮影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