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三星堆象牙“治标治本”?考古文保专家有妙招 | 成果发布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摄影报道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众多遗存中,数量庞大的象牙引人瞩目。但也正是从出土那一刻起,考古人员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就开始与时间赛跑。象牙经过长时间的埋藏,其内有机物质已被分解,大部分靠水分子保持形态,出土后一旦失水便急剧变形,一碰就碎。因此,出土象牙的修复与保存一直是世界性的文保难题。
11月16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承办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在广汉举行。现场,专家学者齐聚,畅谈关于三星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科技手段运用、设施设备创新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象牙的脆弱,超乎人们的想象。研讨会现场,围绕三星堆遗址出土象牙的保存现状、脱水加固等领域,来自河南省⽂物考古研究院、荆州⽂物保护中⼼、成都⽂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学者,登台分享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荆州⽂物保护中⼼副主任陈华
三星堆出土的象牙状况如何?
“亟需进行化学加固保护”
密密麻麻又层层叠叠,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象牙数量,令人叹为观止。那这些象牙的情况到底如何呢?现场,荆州⽂物保护中⼼副主任陈华分享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象牙保存现状研究成果。他说,自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掘以来,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参与了出土象牙的发掘提取,并于2021年至2022年开展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象牙保存现状评估研究。据悉,陈华及其研究团队通过现场勘察、查阅相关资料,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分析研究,完成了3号坑91根、4号坑42根、7号坑203根、8号坑227根(共计563根)象牙及5号坑象牙碎片进行了病害调查评估与定级。
“祭祀坑出土象牙不同程度存在糟朽、饱水、残缺、断裂、裂隙、变色、片状脱落、表面粉化剥、霉害等病害。病害成因与埋藏环境紧密相关,祭祀坑的塌陷、挤压,青铜器物、其他随从器物的破坏以及环境等造成了象牙的各种病害形成。”其中,4号坑象牙还存在人为的焚烧。“各项研究表明祭祀坑出土象牙强度低,保存状况差,亟需进行化学加固保护。”陈华说。
成都⽂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陈俊橙
如何提取脆弱的象牙?
“高分子绷带加固”
三星堆祭祀坑中密密麻麻的象牙,又是如何从坑中提取,进入文保修复现场的呢?研讨会上,成都⽂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陈俊橙,就说到了三星堆遗址出土象牙现场保护研究成果。他表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1年参与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的研究当中,主要研究方向是出土象牙及象牙制品的现场保护与保护修复研究。同时,在三星堆发掘现场主要针对4号坑出土糟朽象牙与5号坑象牙残片进行保护提取。
“以我院文保人员为主力的提取团队,首次提出并使用了高分子绷带代替传统石膏加固的方法,于2021年3月21日顺利提取了4号坑的第一根完整象牙。”之后,成都⽂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人员在4号坑陆续提取了47根象牙,完成了整个4号坑出土糟朽象牙的保护提取任务。“高分子绷带加固的提取方法也在随后的3、7、8号坑出土象牙的提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重大成果。”
此外,陈俊橙还介绍,在5号坑的现场发掘工作中,文保人员还根据现场工作条件,自行设计制作了可调节的工作平台,并申请且获授权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考古发掘的下沉式工作平台(专利号:CN202121814774.X)”。
河南省⽂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家昌
出土饱水糟朽象牙如何保护?
“已实现了‘零的突破’”
出土饱水糟朽象牙的长久稳定保存,是公认的世界难题。由于长期的地下埋藏,特别是在地下水、可溶盐及微生物等各种不利因素的侵蚀下,造成了象牙中起主要粘接作用的有机组分的分解,及多孔状态下大量水分的灌注,使得处于此种状态下的象牙在考古术语被称之为“出土饱水糟朽象牙”。
现场,河南省⽂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家昌分享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糟朽象牙脱水加固阶段性研究成果。他表示,研究团队经过近2年科研攻关,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首先,通过对三星堆遗址出土饱水糟朽象牙文物的保存状态、病害机理的探讨,初步厘清了出土象牙的腐蚀劣化机理,实现了出土象牙腐蚀程度定量评估。”
再来,在阐明糟朽象牙劣化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发制备出了适用饱水糟朽象牙文物的保护材料及相关保护工艺,破解了考古出土饱水糟朽象牙文物脱水加固保护难题。同时,探索了糟朽饱水象牙文物保护的科学程序,建立了饱水糟朽象牙长久稳定的预防性保护系统。
“迄今为止,采用该项新成果已处理不同糟朽状态的象牙标本6根,实现了考古出土饱水糟朽象牙整根完整保护‘零的突破’,为考古出土饱水糟朽骨角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贡献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