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云:“为将者未虑胜,先虑败,故可百战不殆矣”兵法又云:“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我说,我已经很久没有读《孙子兵法》了。‍‍而且,我习惯性不去虑败,而且,即使败了,也一目了然,我依旧不去研究为何失败。毕竟,我想要的从来不是失败。‍‍‍‍至于说,避免失败?不,相对于避免失败的经验,我还是更想要的成功的经验。‍‍也许你会说,不急于求成,别急功近利。我会告诉你,不要避重就轻,避远就近。‍既然你是在追求成功,不去研究如何成功,不去研究为什么成功,不去思考成功之所以成功的“标准”……关键你还没有成功过!‍‍‍‍‍‍‍‍‍‍‍‍‍‍‍‍‍‍‍‍‍‍‍‍‍‍‍‍‍‍‍‍‍‍‍‍‍‍‍‍‍‍‍‍‍‍‍‍‍‍‍‍‍‍‍‍‍‍‍‍‍‍‍‍‍‍‍‍‍‍‍‍‍‍‍‍‍‍‍这就像是在说,真理的背面依旧是真理,然后你却一直在想:“真理是唯一”。那么,你还敢把什么放到真理面前去照一照呢?‍‍‍成功的滋味你试过一次就知道了,甚至都不需要别人再去督促你。如果你总在准备,总在积累,总在虑败,恰恰这才是真的在背离“辩证法”,而不是辩证法的一部分啊!可别忘了,古帛版《道德经》告诉你,大器免成。你都足够强大了,你还去细琢细磨,去完善,那么,可想而知,你的眼界,你过往的远见卓识,乃至于你当下的高度,全都一下子变成了你的阻碍,成了你最大的“困境”,自困。这玩意儿就像是当代人很喜欢干的一件事,可能都不叫“物化”,但确实往往因为过于注重某物,继而让某物变得面目全非。买一部手机,又是贴钢化膜又是戴保护壳,还非得说“手机壳漂亮”,我妹妹说的。离谱在于,手机卡的不能用了,然后手机还像个新手机一样,这时候用又不好用,扔又因为太新舍不得扔,要是换呢?手机成了一部“备用机”,实际上很多时候压根用不上。‍‍‍‍‍‍‍‍‍‍‍‍‍话说,买一部手机享受的难道不是它带给自己与众不同的感触吗?不然的话,全是手机壳,全是钢化膜,要不就是功能也没更多,APP也还是那样安排,纯粹成了一个享受“系统”的功能机。而这,就为了买一个系统花这么大价钱,话说,贵还是便宜呢?‍‍‍‍‍‍‍‍‍‍‍‍‍‍‍‍‍‍‍‍这就像你为了便宜买了件不喜欢的衣裳,结果是,衣裳穿了一次两次甚至都没穿过,这到底是贵还是便宜呢?而如果是你喜欢的,中意的,合适的,随着你穿的频次增加,每多穿一次,平摊下来也是很便宜的呀。何况什么成本什么价位通常是正比。‍‍‍‍‍‍‍‍‍‍‍这又像一部苹果机你用了五六年依旧不卡,然后你每年都换新手机,不,我是说苹果机是“穷人”用的。比如我。‍‍‍所以我的苹果手机碎了(没有保护壳,也没有钢化膜),但还能继续用,然后这样用着,我连基本的“担心”都没了。反而,又收获了一次成功的经验:别把手机放衣兜口袋,而是养成好习惯把手机放裤兜。这就像朋友说喜欢用刀而不用剥橙器,然后直接切开,说味道还可以。我稍微想了一下:可能用刀,所沾到的皮的风味只有极少数部分,故而少了它的独特风味吧。‍‍毕竟,我印象中的脐橙始终是香甜而不只是甜。‍‍‍‍当然,我是说,最近在帮朋友“卖一些”脐橙。我卖人情付钱,别人卖橙子收钱。(如果你有需要可以找我,就我隔壁家的,童叟无欺,有缘者得知,邮费可以我来出)‍‍‍‍‍‍所以建议,吃脐橙用剥橙器,因为参与进去了,且付出了,还因为在剥的过程中(要掰一掰它的皮),这样一来,它的皮的香味才更容易渗透进果肉,继而不只是甜而是香甜。当然,只是建议哈!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可“轻易得到的就不会珍惜”,反正不用我动手就能享受的,我都喜欢。我都很感恩。而之所以说这些,倒不是真和“未虑胜,先虑败”有什么关联?‍‍‍不过是说,很多时候,恰恰是你会虑败,就会怕,就会焦虑和恐惧,一旦不能引导和梳理出来,自然而然,你已经先一步失败跪下了。你的智识何己?敢如此敢,怎么敢?‍‍‍‍‍这玩意儿就像戒掉坏习惯,你还得渡过正常阶段,然后才是去认识好习惯,绕了这么一大圈。为什么不试着用好习惯替代坏习惯?你的时间毕竟有限。这个时间点被好习惯填满,坏习惯就没了生存空间,继而下一个,下下一个。即使偶尔一两个坏习惯还在,不也瑕不掩瑜。若是你和坏习惯对抗呢?越是想“戒”,就越是得想到它。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先相信而后看见,更多的人都是凭借着本能地先看见,继而眼见为实,继而信以为真。如此,只怕还没等你“戒掉”,你就又陷入了更多更大的麻烦,比如开始怀疑自己,开始否认自己,开始焦虑、浮躁。毕竟,好东西历来“稀贵”,意思是既少见、稀罕,且娇弱、娇贵。‍‍‍尼采有云:“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我说,凝视深渊久,深渊非映照我,不过是我于深渊处,不见深渊,独见自己。独见自己,继而独醒。何必,何须,何以如此?——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往何处?‍‍如此,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所谓失败,不过是成功之路上的垫脚石;所谓失败,不过是成功之必经;所谓失败,不过是先有了母亲继而才是子女,才成功,不过是还未成功而已。何必为了还未成功的事儿就画上句话,还是一个“失败”的句号,何况,它对你而言是如此至关重要。人这一辈子,能有多少个这样的机会,去接触,敢于去接触,敢于去直面的机会呢?就是“想要的”,也不过是在得到的一瞬间又少了一个“想要”呀!所以,得到越多诚然可以失去的也就越多,然而,得到越多,你越加惯常于它们,而学会了与它们相处的你,习惯于与成功接触的你,再差又能差到什么地步呢?‍‍‍‍‍‍‍‍‍‍‍而这也是为什么我常说要和伟人和伟大的思想多接触,一旦你这么去做的时候,你还会因为一地鸡毛的生活和鸡零狗碎的日常,乃至于为了那些所谓的“精打细算”、“鸡毛蒜皮”的小事所干扰?它存在,就存在好了。不能有助于我,那也别想阻碍我继续朝着想抵达的方向前进。‍‍‍‍‍‍‍‍‍就像某人说的:“你背后如果中箭,说明你走在他们的前面。你会被他们伤到,说明你走得不够远,还在他们的射程内。所以不要停下来解释,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得更快,远超他们,走出射程。”‍‍‍‍‍‍‍‍‍‍‍‍‍‍‍‍‍‍‍‍不过,我倒没想这些,毕竟频频回头不是我的习惯,而且我的方向在远方,我走在人生途中。何惧何忧何患何为?心在旷野,见日月星辰,见山川湖海,见这困囿昼夜的万事万物,我何其渺小?然而,这又如何,存在天地间,何来没有自在之说?自在,自爱,故而可以爱,故而还爱,故而爱着点什么,不必虑败。‍‍‍‍‍‍‍‍‍‍‍‍‍‍‍‍‍‍‍‍‍‍‍‍‍‍‍‍‍‍‍‍‍‍‍‍‍毕竟,如果真的从《孙子兵法》去论,不好意思,很多人的理解都错了,也偏了。意思是,《孙子兵法》的“求全”,不是指全面的全,而是指符合“天、地、人”的哲学思想的“全”,自然之道的全,是求实、求势、求是的过程。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更厉害的“全”,更接近自然之道的全,且是可以主动把握的“全”,自由的“全”,论理的,智识的。即符合我也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却又不被觉悟到的:“由感性的认识,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继而再推进一步,抵达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再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简言之,我愿意与否,比我能否做到更重要;我能否做到,比我想不想做到更重要;我想不想做到,比我做到后会否还想要更重要。言外之意是,答案比问题更值得追寻,诚然如此。然而,请注意“前提是否正确?”‍‍‍‍‍‍‍‍‍‍‍‍‍‍‍‍‍‍‍若是不能够把握其本质,那么,你只好也只能被动地一次又一次去被改变,被改造,被塑造成别的什么样子的人,而即使最终你拥有了成功的样子,你依旧是失败了。因为,这不是你自己真正理想的自己。归根结底,你依旧是个弱者,是个失败者,是个懦弱之人。‍‍黑塞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是的,这是道“窄门”,却也宽广,乃至于永生、永恒。亦如《道德经》(古帛版)最后说的是:“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是故,你的“忧虑”又何异于“兵法”之说啊!纯粹不是同一回事儿!